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眶后鳞1;上唇鳞7, 3-2-2;腹鳞152-164;尾下鳞16-19对;上颌齿22-24枚。
描述依据标本 海南3雄4雌(包括本种正模与配模),广西龙胜1雄,湖南莽山1雄,福建建阳1雄1雌、崇安三港1雌,浙江龙泉1雌,江西龙南1幼,共7雄6雌1幼。
形态 描述全长雄性(800+65) mm(海南),雌性(565+45) mm(浙江龙泉)。头较小而略扁,吻端圆钝,躯干圆柱形,尾短,末端尖而硬,尾长为头体长的0.07-0.08。头背有顶鳞2对,其间围绕1枚顶间鳞;没有颊鳞;眶前鳞与眶后鳞各1枚,眶上鳞较小;颞鳞1+2,海南琼中1雌为1+1;上唇鳞7, 3-2-2式,个别一侧为6, 2-2-2式,海南1雌为8, 3-2-3式;下唇鳞6-7,前3枚切颔片,个别一侧仅2枚切额片。背鳞略呈六角形,游离缘圆,通身15行,由正背向体侧逐渐增大,中段最外行背鳞之宽约为脊鳞的2倍,均平滑无棱;腹鳞雄性(n=6) 152-164,平均158.2,雌性(n=7)152-163,平均157. 9;肛鳞二分;尾下鳞双行,雄性(n=6) 16-19,平均17. 2对,雌性(n=6) 16-18,平均17.5对。
背面蓝褐色,闪金属光泽;D1-D3鳞行间有1-2条白纵纹;D1灰白色,仅基部蓝褐色。头部腹面浅蓝灰色或浅褐色;躯干及绿基部腹面灰白色,其余尾下鳞蓝褐色。
上颌齿正模24枚,配模22枚。
半阴茎粗短,内侧有一纵行精沟,无棘刺。
描述依据标本 海南3雄4雌(包括本种正模与配模),广西龙胜1雄,湖南莽山1雄,福建建阳1雄1雌、崇安三港1雌,浙江龙泉1雌,江西龙南1幼,共7雄6雌1幼。
形态 描述全长雄性(800+65) mm(海南),雌性(565+45) mm(浙江龙泉)。头较小而略扁,吻端圆钝,躯干圆柱形,尾短,末端尖而硬,尾长为头体长的0.07-0.08。头背有顶鳞2对,其间围绕1枚顶间鳞;没有颊鳞;眶前鳞与眶后鳞各1枚,眶上鳞较小;颞鳞1+2,海南琼中1雌为1+1;上唇鳞7, 3-2-2式,个别一侧为6, 2-2-2式,海南1雌为8, 3-2-3式;下唇鳞6-7,前3枚切颔片,个别一侧仅2枚切额片。背鳞略呈六角形,游离缘圆,通身15行,由正背向体侧逐渐增大,中段最外行背鳞之宽约为脊鳞的2倍,均平滑无棱;腹鳞雄性(n=6) 152-164,平均158.2,雌性(n=7)152-163,平均157. 9;肛鳞二分;尾下鳞双行,雄性(n=6) 16-19,平均17. 2对,雌性(n=6) 16-18,平均17.5对。
背面蓝褐色,闪金属光泽;D1-D3鳞行间有1-2条白纵纹;D1灰白色,仅基部蓝褐色。头部腹面浅蓝灰色或浅褐色;躯干及绿基部腹面灰白色,其余尾下鳞蓝褐色。
上颌齿正模24枚,配模22枚。
半阴茎粗短,内侧有一纵行精沟,无棘刺。
大小
描述全长雄性(800+65) mm(海南),雌性(565+45) mm(浙江龙泉)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配模于上午8时搬移堆放在码头上盛菠萝苗的竹筐时,发现于杂草地上的竹筐下面,当系夜晚外出活动之后,隐藏于临时堆放的竹筐之下。湖南莽山标本发现于林区住宅附近,福建建阳2号标本发现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地带,浙江龙泉标本发现于山区住宅外猪草篮中的草内。张震解剖福建建阳1雌,胃内容物为蚯蚓残段及蛙残骸。
垂直分布:200(海南吊罗山)-700 m(福建建阳)。
垂直分布:200(海南吊罗山)-700 m(福建建阳)。
生境信息
生物学资料 配模于上午8时搬移堆放在码头上盛菠萝苗的竹筐时,发现于杂草地上的竹筐下面,当系夜晚外出活动之后,隐藏于临时堆放的竹筐之下。湖南莽山标本发现于林区住宅附近,福建建阳2号标本发现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地带,浙江龙泉标本发现于山区住宅外猪草篮中的草内。张震解剖福建建阳1雌,胃内容物为蚯蚓残段及蛙残骸。
海拔范围
垂直分布:200(海南吊罗山)-700 m(福建建阳)。
国内分布
浙江(龙泉)、福建(建阳、崇安)、江西(龙南)、湖南(宜章莽山、 酃县)、海南(陵水吊罗山、白沙牙叉、琼中五指山)、广西(龙胜)。
分类讨论
种下分类 本种目前发现的标本虽不多,但大陆各省(区)标本的腹鳞数显然高于
海南者,由于海南岛与大陆有明显的地理隔离,可区分为二亚种。
海南者,由于海南岛与大陆有明显的地理隔离,可区分为二亚种。